陈昌福对自己负责的宣传工作兢兢业业,尽心尽力。作为中铁四局四公司新闻宣传干部,他有较强的新闻敏感,常常不顾疲劳奔波在各工点,连夜写稿,骑单车送稿,风风火火。他写出的稿件大多都能刊登和播出。1999年荣获中铁四局优秀通讯员一等奖。2000年春节,千岛湖威坪大桥合拢,为了让部里同志过一个团圆年,他自己背着摄像、摄影器材去了工地。在现场,他照相机、摄像机交替使用,从各个方位、不同角度拍摄,然后又租辆三轮车去传稿件,冲洗照片,以便次日把“大桥合拢”的新闻送到当地新闻单位,回到住处已是傍晚5点多钟了。但在5时45分,陈昌福因脑溢血昏迷被送进医院抢救。
阳春丽日,乍暖还寒。3月10日,浙江省淳安县人民医院里,经过了两次手术、昏迷了整整一个月的陈昌福,仿佛带着对亲人、对同事、对未竟的宣传事业的无限深情和眷恋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间。噩耗传来,干部职工无不为这位宣传干部的英年早逝而悲痛和惋惜。
毕竟,陈昌福年仅44岁啊!
毕竟,陈昌福和刘爱萍结婚18年,团圆的日子不足4年啊!
毕竟,陈昌福在他所热爱的宣传报道岗位上才工作一年多啊!
白花黑纱,唤起人们对他的缅怀和追思;泪水涟涟,清晰地冲洗出亲人和同事心头的绵绵记忆⋯⋯
陈昌福于1998年6月调任四处党委宣传部部长。
在南京军区某部任营长、团司令部党委书记、团副参谋长期间,陈昌福就曾向部队所在地的《徐州日报》投稿。《临汾旅派出巡逻队,保护过往车辆安全》、《军民共建结硕果,双拥花开小黄庄》等新闻作品先后见诸报端,使他对新闻宣传事业的兴趣和热情更加浓厚。1996年10月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四处纪委工作的第二个月,陈昌福撰写的通讯《红军本色——记铁四局五位老红军》便刊登在《新安国防报》上。
当上部长,由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位“小兵”而成为“指挥员”,陈昌福既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,又感到专业底子的薄弱。他坦言:“我没有多少‘才’,只能用‘勤’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”。在新闻宣传的“老兵”面前,陈昌福甘当小学生。从此,他的生活轨迹常常是:清晨,骑自行车(约六七公里)到处机关,第一个到部里烧开水、扫地、倒垃圾;中午在职工食堂吃完饭,或到办公室加班、或“借”别人的房间小憩;吃晚饭时边看(听)新闻边叠衣服、套被子或擦地板;之后便是在客厅的饭桌上写稿、看书,或者分类整理新闻“剪贴本”。
1999年4月3日,星期六,中央电视台直播“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”开庭审理实况。陈昌福在家里边看电视,边电话采访合肥市北二环建设工地及远在贵州、辽宁、江苏的工点,当即写出了《天南海北同下决心——铁四局施工点收看“虹桥”庭审》的消息。匆匆扒拉了两口午饭,陈昌福便揣上稿子,骑自行车奔向市区。4月6日,人们便在《新安晚报》上看到了这则新闻。
“当日采写,发稿,千字以内的新闻不过夜”,这是陈昌福给自己定下的一条“规矩”。同事张华阳小陈昌福近一轮,可每次跟随采访,部长的工作节奏之快,部长效率之高都令他佩服。有一次,到浙赣线横南铁路工地采访,连日在泥泞中跋涉使两人的皮鞋脱胶、开裂。回到住处,张华阳看表已经下午3点多,想上街买鞋,却见陈昌福已把桌子上的电视机移走,摊开了稿纸。陈昌福说:“你把带子过过目,我这就把文字稿写出来,今天就送给上饶市电视台。”
次日(9月1日)晚,《横南铁路上饶联络线第三标段建成开通》的消息在《上饶新闻》中播出。
四公司株六经理部设在杨柳塘车站附近。看到陈昌福、张华阳远道而来,满脸疲惫,经理部党委书记刘继国拟安排他俩住在10公里以外的施秉县城宾馆。陈昌福嫌离工地远,住在了经理部旁边、简陋到只有一张床的个体小店里。他觉得,这样既节约了住宿费,又省得基层单位派车接送,同时还可以在采访中打“短平快”,保证新闻的时效性。
“失去了时效性,新闻写得再好也是一张废纸”,陈昌福常常对部里的同志这样说。一年多来,南下江西、江苏,北上河北、辽宁,近到合肥、芜湖、蚌埠,四公司几乎所有的工点都留下了陈昌福的足迹,而且常常身兼摄像、摄影、文字及工地宣传、检查考评等数项职责。他采写和投送的稿件也大都能被刊载和播出。